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发布时间:2023-02-22 08:36信息来源:怀化日报

编者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迎着爽朗的春天。2月21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充分肯定了去年全市“三农”工作,研究部署娱乐老虎机工作。会上,沅陵、辰溪、溆浦、麻阳、洪江市、会同围绕禁捕退捕、县域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作典型发言。怀化日报对会议内容及发言摘要进行刊登,敬请关注。

2022年,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团结一心、有效克服了3次突发较大疫情、10轮强降雨、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天气等重重困难和挑战,推动全市“三农”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了六个“新”的成绩:一是粮食生产有新丰收。产量达193.64万吨、超过省下达任务0.14万吨,成为全省4个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市州之一。二是巩固脱贫有新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创新打造乡村振兴对口帮扶“雨溆模式”,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9%、并列全省第1位。三是特色产业有新发展。组建市农林发展投资集团、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靖州获评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鹤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沅陵、溆浦、辰溪、麻阳等县在全省排名大幅提升。四是科技创新有新提升。怀化国家农科园核心区选址安江镇扩区,怀化种业创新中心纳入岳麓山实验室建设体系。五是环境改善有新亮点。以“打擂台”为抓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经验做法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禁捕退捕2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3次。六是基层党建有新加强。探索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八种模式”,657个薄弱村提前1年消薄“清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平稳有序。

沅陵:抓铁留痕护碧水 务实创新惠民生

沅陵始终把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2021年获评全省禁捕退捕先进县,2022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三类对象”全部上岸,确保“退得出”。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下沉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县乡村1000多名干部日夜攻坚、强力推进。一是网箱全部上岸。取缔网箱104万平方米,拆除养殖棚2.97万平方米、拦网99处。二是趸船全部拆除。拆解趸船51只,拆除垂钓棚4.96万平方米、垂钓平台3.36万平方米。三是渔民全部安置。累计发放各类安置补偿补贴资金1.23亿元,安置住房困难户8户,评议低保户42户。

“三位一体”全域监管,确保“禁得严”。全方位打击、巡查和防护,严格执法监管。一是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行为。常态化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合执法监管,查处非法捕捞行政案件44起、非法渔获物销售行政案件9起、刑事案件4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人。二是全域落实禁渔巡查工作。在重点河段安装前端监控设备,24小时轮班值守。全县划分569个禁捕禁渔网格,明确护渔警长、护渔员。三是全面开展禁渔防护行动。与全县3819只农用船舶和所有涉渔企业门店签订“不涉渔承诺书”。创建“沅陵禁捕”公众号,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方统筹”全员发力,确保“稳得住”。统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发力,全面巩固禁捕退捕成果。一是政府保障有力。印发《沅陵县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退捕渔民实行二对一帮联机制,织牢退捕渔民“民生保障网”。二是企业帮扶助力。支持企业吸纳退捕渔民开展以工代训,创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渔民就近就业。三是渔民自主发力。出台政策支持渔民自主创业,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完成就业。

“三项举措”全面转型,确保“能致富”。推进“工厂、稻田、健康”三类生态养殖,加快产业转型。一是开展工厂增殖放流。退捕渔民创办工厂化流水养殖基地面积10260亩,总产量达到513吨。2020年以来共增殖放流六大类鱼苗1100万尾。二是发展稻田生态养鱼。全县发展稻花鱼综合种养面积10200亩,年产稻花鱼610吨,实现农民增收2400万元。三是拓展绿色健康养殖。开展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四大行动”,2022年成功申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辰溪:发挥大湘西老工业基地优势 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2022年,辰溪着力发挥大湘西老工业基地优势,强产业、搭平台、抓项目,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工、社零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排名全市第一、第三,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科技创新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做强产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做强实体经济的关键,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突出链条“引”。大力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全年签约引进项目32个、资金194.25亿元。二是着力深度“挖”。大力推动传统规模工业企业重组转产、扩产延链,38个制造业项目投产达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7.8%。三是优化环境“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兑现企业奖补资金4300万元,净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9.76%,新培育“四上”企业22家,9家亏损企业累计增效1.8亿元。

搭好平台。用心搭建平台、汇聚发展要素,全力打造“投资洼地”。一是优化布局“融”。搭建产城融合平台,优化产业开发区“一区三园”功能布局,初步构建“工作在园区,生活在县城”的“10分钟”生产生活圈,入园企业达到146家,园区制造业产值占比89.66%。二是科技引领“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四大计划”,建立科技创新平台27个、院士工作室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3家。三是国际陆港“联”。搭建陆海联通平台,抢抓怀化国际陆港辰溪港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着力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交通体系,推动优势产品走向世界。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56亿元,增速498.19%,排名全市第一。

抓实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的“快”支撑经济发展的“进”。一是拓宽视野“谋”。加大项目包装力度,争取到专项债项目9个、完成融资项目33个,中央和省预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0.7%,“保交楼”项目争取专项资金额度占全市六分之一。二是创新机制“抓”。完善“五个一”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2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146%。三是奖罚分明“促”。优化重点项目绩效考核机制,严格红黑榜奖惩结果运用,兑现奖励资金200万元,问责3个滞后项目责任单位。

溆浦:以“五个一”为抓手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近年来,溆浦以“五个一”为抓手,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2022年完成粮食播面81.4万亩、产量35.6万吨,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守住一方耕地,让农民多种粮。制定整治耕地抛荒“九条措施”,由县级领导带队巡查,分类治理抛荒5889亩,实现存量抛荒清零。严格“平衡治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归还历史欠账1237亩,实现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总量不少、质量不低”。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查处案件82起,拆除违建17处,罚款517万元,移送司法9人。

建好一片良田,让农民好种粮。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36.07万亩,占农田面积65.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资金2.4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3亿元,实现在中央和省级资金基础上每亩叠加投入1400元。探索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农田质量好、产出高、抗灾强。

培育一粒种子,让农民种好粮。积极争取制种大县奖励资金1.14亿元,实施工厂化育秧、种子烘干等五大项目建设。通过不懈努力,收集本地优质种质资源110个,入国家种子库31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发展到3.15万亩,单产达186.5公斤,种子质量合格率在99%以上,各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守住了粮食安全的“芯片”。

推广一种模式,让农民会种粮。大力推广“稻油水旱轮作”生产模式,确保耕地得到高效利用。坚持县领导带头,县委书记、县长各创办水稻生产万亩示范片1个,其他县领导各创办千亩示范片1个。全县创建稻油水旱轮作示范区1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市级示范片2个。同时,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2.5%,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一批品牌,让农民愿种粮。按照“发展订单、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思路,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2万亩,带动1570户粮农稳定增收。发展粮油加工规模企业5家,3家企业获评省市龙头企业,溆浦绿之然公司获评“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在企业带动和品牌“加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升。

麻阳:精准施策强动力增活力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2年,麻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推进力度、工作力量、财政投入、帮扶成效“四个不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提高站位、扛牢责任,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行县级领导包乡挂村、乡镇领导和干部包村、机关单位联乡包村、驻村工作队驻村、结对帮扶责任人包户的五级责任帮扶体系,对18910户脱贫群众帮扶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成立驻村工作队之家,统筹省市县114个工作队320名队员开展驻村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明确组织协调、责任包干、防返贫监测帮扶、信息共享等7大机制、54条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科学监测、精准施策,全面筑牢防返贫底线。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部门信息比对等方式,确保识别不漏一人。对全县704户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开展“一户一画像”,对监测对象家庭人口、劳动力状态、务工就学、就业收入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描述,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开展分类精准帮扶,在行业部门帮扶政策基础上,采取爱心企业结对、产业社会化服务、防贫基金救助和社会关心关爱等措施,确保监测对象得到有效帮扶。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全面推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县财政每年投入4000万元用于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大力发展冰糖橙、黄桃、猕猴桃等“一特两辅”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土地改革适度规模经营、农资集采、科研院校+专家团队+乡土技术人才服务等做法,成立专业化社会服务队伍33支,为1865户脱贫群众服务,冰糖橙、黄桃销售价格分别增长40%、50%,脱贫群众收入大幅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600万元,全面完成消超任务。在全省率先推行共享贷、小额信贷等金融惠农政策,分别发放3200万元、5404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防风险机制,将特色农业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后续帮扶机制,积极探索“产区共建”促就业模式,实现6176名搬迁对象后续帮扶全覆盖,麻阳被确定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点。引进成立麻阳人才集团,对脱贫群众就业安置进行指导,实现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3.72万人。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3元、增长8.1%,排名全市第一。

洪江市:以干在前创特色的决心 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片

2022年,洪江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发力,推动“单轮驱动”向“多轮联动”转变。强化市委书记“一线总指挥”定位,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施工队长”定位,有效发挥乡镇班子成员“指导员、宣传员、督导员、监察员”、村党组织书记“班组长”作用,推动形成“市引导、乡落实、部门帮、村发力”的工作格局。利用微网格管理、“母亲赋能工程”、“党建引领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充分凝聚群众力量,发挥党员干部和社会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示范带头先治先拆,全年完成户厕改造3460户,拆除废弃杂屋等2882处,整治黑臭水体205处,实施村庄微改造791处。

坚持整合资源、打造引擎,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作为洪江市旅游最大“引爆点”,高标准建设杂交水稻国家公园及袁隆平院士纪念馆。全力发展以怀化旅游“金三角”为载体的现代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区位、自然、人文和景区资源优势,以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重点实施4个中心镇15个示范村建设,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农村干部向旅游管理服务者转变、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努力打造“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化的综合示范区。茶溪村、下坪村、沅城村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00余批次,5000余人次参观旅游,实现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探索将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创造性用活土地流转、整建标准仓储、整合广告资源、实施以工代赈等“四招”。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好种子”评议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引导村民主动配合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以一家一户“小信用”撬动农村社会“大治理”。探索推出针对村集体经济的金融信贷产品,把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项目上,累计授信3020万元,用信232.5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感。

会同:创新乡村治理 建设和美乡村

近年来,会同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增强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实现信访“零”进京,赴省到市信访人数同比下降58.7%,获评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坚持数据赋能,实现乡村治理智慧化。搭建乡村“智理”平台,以“清单制+积分制+红黄绿三色管理制”为载体,将平安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内容形成正、负面清单,实行红黄绿三色积分管理,与物品兑换、集体分红等挂钩,实现在治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优治。

坚持载体创新,实现乡村治理多元化。一是引“三源共治”增法治效能。创建矛盾纠纷“调解110”,建立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化解机制,一体打造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模式。二是推“网格化”管理提自治水平。科学布局综治网格408个、微网格3416个,配强网格长,发挥1531名党员小组长、1666名统战小组长作用,开展“五个到户”等行动,送关怀服务到家。三是强“边界联防”构共治格局。建成边界联合党总支和联合调解委员会15个,建立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村务联议、产业联兴、稳定联保工作机制,解决跨区域基层治理难题,构建边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抱团发展,实现乡村治理连片化。以地域相近、资源相似、产业相连、发展相融原则,先行试点“五村联创”,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培、人才联育、生态联治、文化联融,争创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和平安乡村五项综合示范片区,2022年堡子镇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上坊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和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羊角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在全县示范推广。

坚持综合施策,实现乡村治理系统化。一是着手人居环境美化。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市级美丽乡镇1个、美丽村庄8个、美丽团寨230个、美丽庭院1150个,带头绘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美丽画卷。二是着眼人文环境改善。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法治+德治+自治”,培育文明新风,营造民主公正的乡村人文环境。三是着力乡村产业发展。运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吸引乡贤能人返乡和社会资本发展乡村产业,建立合作社470余家,辐射带动农民16万人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产业,以产业兴旺支撑治理有效。